个人碳账户你开了吗?碳普惠生态圈加速构建
(图片来源:中信银行)
除了中信银行,个人构建浦发银行、碳账碳普态圈建设银行、户开惠生衢江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在碳账户方面也做了诸多尝试。加速比如,个人构建去年11月3日,碳账碳普态圈浦发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户开惠生立体式碳账户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加速该行一方面将识别企业和个人的个人构建碳排放情况,为所有减碳、碳账碳普态圈固碳的户开惠生企业和个人提供差异化的快速结算、更便宜的加速资金、更灵活的个人构建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客户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碳账碳普态圈权益。
具体而言,户开惠生碳账户是以碳积分的形式,对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减碳行动进行倡导和鼓励。比如,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其在浦发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如办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以形成对应的碳积分。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个人碳账户则将视线聚焦于客户的日常生活,个人客户可通过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累计积分,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及礼品兑换。
建设银行方面,拟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并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该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建设银行个人客户,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合理确定用户范围和服务规模,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衢江农商银行方面,在央行衢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推进个人碳账户金融场景应用下,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加入碳账户的队伍之中。一位对绿色金融有着深入研究的高校教授对记者称,对于银行而言,设立碳账户一方面可以培养客户的绿色低碳意识,促进绿色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打造绿色银行的关键之举,有助于将绿色金融更好地与用户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
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汤勇军对记者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拥有碳账户都是必要的,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际上,部分外资行在此前已开设了个人碳账户,让大众可以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不过,相比企业,个人碳金融总体规模较小,但示范意义较大,未来随着更多银行加入,预计相关标准也会统一。
助力碳普惠生态圈建设
建立个人碳账户,也被视为碳普惠的重要一环,银行个人碳账户的设立,将为地区带来一定借鉴意义。目前,多地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以构建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比如,上海于今年2月发布《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称,上海将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引导碳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进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与鼓励上海纳管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权交易的清缴履约。
有分析称,这主要是将市民的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兑换相应的权益。
根据《征求意见稿》,上海还将探索碳普惠减排量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挖掘碳普惠减排量的潜在价值,尝试开发基于碳普惠减排量的各类质押等金融服务,盘活企业及个人等各类主体拥有的碳资产;探索将碳普惠纳入企业与个人综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碳减排行为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将个人的碳减排行为纳入个人公共信用记录。
另外,北京在今年1月召开的交通工作会上也提出,北京将升级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
深圳市曾于去年11月印发《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具体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该方案还明确,要建立健全深圳碳普惠体系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如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建立与个人低碳行为挂钩的信用体系等。
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赵越认为,个人碳账户的本质是一种普惠机制,并非是要利用个人碳账户达到直接减排,而是通过个人的绿色行为来提供奖励,同时这也是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优点,即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直接像碳交易一样在生产端对碳排放进行管控。
(责任编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