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辉:20年探索农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从2001年全国第一批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吴德到今天近1600家农商银行蓬勃发展,辉年历史的探索车轮已走过整整20个年头。新时代,农商新征程,高质再出发。量发路径在银保监会的展新指导支持下,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的吴德中国农金30人论坛·农商银行20年改革发展年会于2022年7月28日~29日召开。来自银保监会的辉年领导,农村金融领域的探索权威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多家省级联社、农商百余家农商银行高管相聚常熟,高质不忘改革初心,量发路径牢记农金使命,展新回望奋进征程,吴德共谋转型发展。
会上,云南大理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德辉围绕如何扎根地方,推动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作了精彩发言。
“点睛”金句
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干劲和魄力,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全力打造“小而美、聚而精、品牌佳、口碑好”的现代农商银行。
——云南大理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德辉
观点摘编
20年大理农商银行的改革发展经验与使命担当,写在“党建引领、坚守定位、初心使命、守正笃行、责任担当”五个关键词里,犹如一条密不可分的“链条”,带动大理农信人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0年的稳健经营 得益于党建引领
一直以来,大理农商银行把“听党指挥、对党忠诚”作为改革发展的政治基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举旗定向、把舵领航作用,将党的建设写入公司章程,制定党委巡察工作办法,采取“党建+业务”发展模式,党员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办实事”,与街道、社区、乡镇及地方党委政府开展洱海保护、守护苍山党建共驻共建活动,在答好大理生态文明问卷的同时,实现资源对接、信息共享、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
派驻到洱海保护治理驻村工作队的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党建+产业”“党支部+党员+产业+农户”模式,组建“党员先锋队”“金融服务组”,走村入户进店开展整村授信,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客户的生产、生活之中。
今年1月,大理州委常委、市委书记作出批示:“大理农商银行在大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挥的作用明显,真正体现了‘地方银行’的属性,建立了良好的银政、银企关系,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20年的改革发展 取决于坚守定位
2005年完成农村合作银行的改制工作,成为云南省首批农合银行之一;2017年完成农商银行改制。无论机构如何更迭、体制如何变化,大理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三性”原则,不断提升“四自”能力,将自身发展植根到苍洱“三农”沃土中,大力推进奋斗文化、合规文化、爱心文化、清廉文化建设,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大理市9镇1乡3街道、25个民族、64.53万居民,守护好农信社与白州人民的“鱼水情”。
存贷款规模连续10年稳居市域17家金融机构之首,近五年年均缴纳税金1.1亿元,连续四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财税工作先进单位。
20年的亮点纷呈 源自于初心使命
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主动做到“四个聚焦”,坚持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百姓银行”。
聚焦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心和信贷资源聚焦金融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在大理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太邑彝族乡设立营业网点,支持脱贫攻坚,成为当地唯一的金融机构。截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45亿元,占辖区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总量的90%以上,带动2,310户农户脱贫致富;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4.16亿元,为小微客户创业注入金融动力。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成立乡村振兴部和服务专班,完成凤阳邑、中和邑等五个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6个自然村的整村授信,为全市9.4万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建档面100%,授信金额70.1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14.2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2.54%。按照“客户有需求,我们有服务”的思路,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头雁贷”“惠商贷”“惠租贷”“文旅贷”系列产品,精准推出“巾帼贷”“技能贷”“务工便利贷”等苍洱系列信贷产品,发放云南省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实现“一客群、一产品,一产品、一定价”。
聚焦普惠金融服务。通过30个营业网点、45个普惠金融服务站、85个惠农支付点、62个自助银行、331台自助设备的布放,将普惠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乡村及每户居民。倡导优质文明服务,通过标杆网点建设,引领实现“树榜样、聚合力”。营业部被业协会评为全国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网点”。目前,营业部正在申报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
聚焦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大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强化信贷资金对地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重点项目贷款42.58亿元,先后支持上鹤、大永、通大等地方高速路建设,支持滇西区域医疗中心、大理创新环保标准化厂房、大理经开保税物流中心及智能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额代理兑付洱海保护、“三线”划定拆迁安置资金17.53亿元。购买洱海保护、大理州医院医疗核心区建设等地方政府专项债13.84亿元。推出“洱海保护安居贷”,为1806户洱海保护生态搬迁户“安居乐业”。
20年的优质发展 归功于守正笃行
始终坚守“立足县域、服务城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不动摇,致力于“五个打破”,为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打破发展瓶颈,优化主责主业。结合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要求,主动转变发展思路,由“上半场”拼速度、比规模向“下半场”讲质量、重效益的理念转变,做优零售业务,实施差异化管理,对城区网点在服务好优质企业的基础上重心向小微和个人客户转变,对乡镇网点持续深耕“三农”市场,牢牢守住农村金融主阵地。
打破传统模式,优化激励机制。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模式,按照向业务部门、基层网点倾斜的原则设置岗位绩效系数,制定薪酬管理办法,实现从“领工资”到“挣工资”转变。
打破体制壁垒,优化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选贤任能的原则,稳步推进“青苗工程”,实施“墩苗、育苗”行动,建立变“相马”为“赛马”的选人用人机制,大胆提拔使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青年员工。
打破固有思维,优化网点布局。将位置偏僻、人流量少的营业网点进行拆并和搬迁,网点数量由52个逐步缩减到30个,由过去的粗放式扩展转变为精细化管理。
打破被动应付,优化厅堂管理。将大堂引导员替换为业务营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堂经理,强化网点营销功能。网点大量布放智能柜台、移动营销平台等多功能自助机具,替换功能单一或使用率低的电子设备,优化大堂服务功能。
20年的扎根“三农” 来自于责任担当
农信社“因农而生、伴农成长”,始终不忘为农服务,主动践行地方金融的使命与担当,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坚持普惠与让利并行。严格规范服务收费,减免收费项目20余项金额7,625万元。积极争取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成本资金,为客户降低融资成本。疫情期间,为企业办理延期还本贷款24.58亿元,下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时积极拓展首贷户和信用贷款,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坚持合规同发展并重。坚持以合规促发展,向合规要效益,共修订完善463项管理制度,并将制度执行纳入综合评价;坚持监督检查“贴近业务、聚焦关键岗位”,不断加强内部检查频次和范围;推进“合规在心中、合规在流程中、合规在日常中”等合规文化建设,建立合规经营管理长效机制,连续20年实现安全经营无事故。
坚持反哺和为民并举。主动强化社会责任,累计对外公益捐赠834万元。支持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成为省级百强企业、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大理喜洲镇建成周城璞真扎染博物馆并辐射上海,带动喜洲镇300余人创业致富,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形成了与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和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责任编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