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2日报道 德国外交政策网站8月29日刊登题为《柏林正计划采取强制措施减少德国与中国的德媒德国业务往来》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联邦政府正计划采取强制措施减少德国公司在中国的缩减业务。研究表明,华业2022年上半年,将危害德国在中国的经济投资以及从中国的进口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其原因在于,德媒德国德国工业界并未中断在中国的缩减活动,而是华业将其与中国捆绑(即通过“本地化”)以抵御危机:中国被认为是未来不可或缺的市场。而柏林目前正在实施的将危害强制措施可能会导致德国工业走向衰退。
遵循简单的经济经济逻辑,德国工业界对中国业务的德媒德国关注度不减。拥有14亿人口的缩减中国市场规模分别约为欧盟(4.5亿)和美国(3.3亿)的3倍和4倍。中国成功消除贫困、华业系统性地促进经济繁荣,将危害这些成就不仅改善了本国大部分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也不断吸引着新的海外客户。
除了拥有独特的销售机会,中国市场还拥有密集的各类公司网络——从基础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庞大的劳动人口,以及现在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替代的许多研发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有鉴于此,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伍特克日前曾表示:“退出中国市场的人将自取其辱。”
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过去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内对中国发动了经济战——尤其是惩罚性关税和制裁,影响深远的对华“脱钩”政策曾经——现在仍然——处于讨论之中。
在德国和欧盟内部,政治家们通常呼吁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这与对华完全“脱钩”相比略有缓和。一段时间以来,德国公司一直通过重组对此作出回应,因为它们不愿放弃在中国的巨大商机,并因此严重削弱自己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它们依靠在中国实行本地化战略,并试图通过专门依赖中国供应商的分支机构使它们的在华生产尽可能不依赖西方出口。这是为了将西方“脱钩”的风险降到最低。退出中国市场只是极少数公司的选择。
这一发展现在清楚地反映在外贸统计中。德国经济研究所近期一份简报显示,德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而且增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劲。仅在2022年上半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额就达到100亿欧元,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说法,人们必须明白“中国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正日益本地化”。德国对华出口自2020年以来一直在缩减,从2020年占德国出口总额的7.9%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7.4%——这是因为德国公司让自己在中国的生产活动独立于来自德国的供货。与此同时,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在2022年上半年创下新纪录,占总进口量的12.4%:这证明德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中国商品。
减少对华业务往来给德国经济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至少有一些大公司正在考虑完全剥离其中国业务。对于德国而言,从长远看,中国业务可能会丢失。鉴于西方的广泛制裁以及预期中的中国反制裁措施,德国汽车行业可能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销售额。缺少来自中国的进口,可能会导致德国整个汽车行业出现剧烈动荡。人们普遍认为,与针对中国的类似强制措施的后果相比,当前对俄罗斯制裁的实际影响将是小菜一碟。
德国联邦政府目前正准备采取旨在强行减缓德国公司在中国业务的措施。据报道,经济部和外交部正在这方面推进,经济部目前正在起草两份文件。一方面,迄今为止针对在中国业务的国家担保将受到明显限制;另一方面,至少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正在考虑限制德国在中国的投资。
阻力来自经济。如果强行缩减在华业务,德国工业界将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极度劣势。如果北京也采取反制措施(这被认为是可能的),那么联邦政府减少德国在华业务的努力可能被证明是德国在全球加速衰落的开端。
顶: 72482踩: 1749
德媒:缩减在华业务将危害德国经济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8 22:24:16
相关文章
- 上海:24日起,抵沪不满5天者不得进入公共场所
- 安信证券再“翻车”:年内连吃13张罚单 投行业务成“重灾区”
- 切入A2奶粉赛道,高管被传离职,贝因美押注高端能行吗
- 印尼邀请特斯拉在其占地3万公顷的工业区建造电池厂
- 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外汇市场韧性增强 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日益凸显
- 魔性可达鸭炒至千元!生产商通宵赶货,概念股大涨16%
- 半月谈评教材插图引争议:公共产品应更多听取公众意见
- A股明日风口:全国“三夏”生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 外汇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黄卉:应推动将虚拟货币监管纳入法律法规规范
- 数读44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转型:工行AUM居榜首、农行客户最多、建行利润最高 浙商为AUM唯一下降银行
评论专区